LOT 8033
-- 禹之鼎 王石谷騎牛還山圖
拍賣會
上海嘉禾2024秋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
專??場
《禾風》——中國重要書畫夜場
圖錄號
8033
作??者
--
尺??寸
--
估??價
RMB1,800,000~2,800,000
成交價
RMB24,725,000
拍品信息
備注
1647~1716 設(shè)色絹本 手卷 1698年作 題識:石谷先生還山圖。戊寅花朝前一日,廣陵禹之鼎敬繪。
鈐?。河碇?、慎齋
題跋:依次有張英、王士禛、王鴻緒、陳元龍、張豫章、王掞、姜宸英、韓菼、查昇、張榕端、錢曾、侯開國、孫晹、高不騫 、胡直方(2次)、周永年、吳暻、孫楊光、王丹林、許徹、宋至、唐孫華、王撰、王抃、汪楩、殷譽慶、曾倬、錢良擇、歸鴻、張尚瑗、陳逢午、杜詔、魏為圻、禹之鼎、李必恒、蔡方炳、黃玢、歸煥、柯煜、吳士玉、馮景、張遠、徐陽、凌竹、曹三才共45人題跋。
簽條:禹上吉寫《石谷還山圖》,濠叟楊沂孫書簽。
鈐?。鹤优c
鑒藏印:江陰陳式金寄舫鑒藏、寄舫、適園、寄舫 著錄:
1.《清暉贈言》(卷五)P1-P20,清康熙53年(1714)刻本,徐永軒輯(上海圖書館藏善本)。
2.《四庫全書》(文端集卷三十三)P16,(清)張英撰。
3.《篤素堂詩集》(卷四)P14,(清)張英撰,清康熙刻本。
4.《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九),(清)王士禛撰,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本。
5.《帶經(jīng)堂集》(卷五十九蠶尾續(xù)詩五)P8,(清)王士禛撰,康熙五十年(1711)程哲七略書堂刻本。
6.《橫云山人集》(卷十八)P15,(清)王鴻緒撰,清康熙刻增修本。
7.《愛日堂詩卷》(卷十一,環(huán)召集五)P1,(清)陳元龍撰,乾隆元年刻本。
8.《西齋集》(卷第十一)P6,(清)吳暻撰,民國二十三年(1934)鹽山劉氏皕印齋??瘫尽?br>9.《緯蕭草堂詩》(卷三)P29,(清)宋至著,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刻本。
10.《遂初堂集》(詩集卷十六)P36,(清)潘耒撰,清康熙刻本。
11.《江左十五子詩選》(卷十)P511,(清)宋犖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李必恒詩跋)。
12.《江左十五子詩選》(卷八)P5,(清)宋犖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吳士玉詩跋)。
13.《樗巢詩選》(卷五),p3,(清)李必恒輯,清嘉慶十四年(1809)刻本。
14.《前塵夢影錄》(下)P13,(清)徐康撰,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
15.《清暉贈言》(卷五)P1-P13,清宣統(tǒng)3年(1911)刻本。
16.《適園自娛草》P12,陳式金輯,民國三年(1914)刻本。
17.《常昭合志稿卷》(第三十二)P11,清光緒三十年(1904)刊本。
18. 吳大澂題《吳墨井畫王石谷小影留耕圖卷》跋,1891年。
19. 翁同龢題《吳墨井畫王石谷小影留耕圖卷》跋,1901年。
20. 邵松年題《吳墨井畫王石谷小影留耕圖卷》跋,1901年。
21.《清初六大畫家—王石谷》P17,溫肇桐編,世界書局印行,1945年6月。
22.《禹之鼎年譜》,見《朵云》3集P212,胡藝輯,1982年5月。
23.《江陰歷史》P31,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0年。
24.《國歷史大辭典·清史卷 上》P366,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25.《中國題畫詩大觀》P724,敦煌文藝出版社,1997年。
26.《虞山》P110,古吳軒出版社 , 2001年。
27.《常熟文史》第25輯,P197,常熟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28.《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P1021,??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 , 2005年。
29.《中國美術(shù)家辭典》P229,遠方出版社 , 2006年。
30.《汪士禛全集》-蠶尾續(xù)詩集P1295,(清)汪士禛撰,齊魯書社,2007年。
31.《一代畫圣-王石谷紀念館》P99,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
32.《王石谷年譜》P106,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3.《古畫觀止-中國古代人物畫鑒賞》P167,湖北美術(shù)出版社 , 2010年。
34.《中國古代宮廷畫院考略》P187,北京工藝美術(shù)出版社,2011年。
35.《詞學圖錄》 第4冊,P1299,黃山書社,2011年。
36.《中國名畫家全集 古代卷 王翬 上》P22,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
37.《張英全書·下》P205,安徽大學出版社 , 2013年。
38.《北京畫院藏人物畫精品集》P352,廣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4年。
39.《新中國捐獻文物精品全集·張伯駒、潘素卷 中》P328,文津出版社,2015年。
40.《故宮博物院十年論文選2005-2014》P1403,故宮出版社,2015年。
41.《江蘇歷代名人傳記叢書·王石谷》P183-196,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42.《明清人物肖像畫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P259,故宮出版社 , 2015年。
43.《中國美術(shù)-圖文珍藏版》P250,汕頭大學出版社 , 2016年。
44.《張英年譜》P241,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年。
45.《問津文庫·津沽文化研究集刊 王南村年譜》P283,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年。
46.《清代博古畫研究》P66,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年。
47.《宜昌博物館館藏文物圖錄·書畫卷》P52,人物出版社,2019年。
48.《幽居與雅集》P64,浙江博物館編,杭州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9年。
49.《清畫家詩史》(乙上),(清)李????之編,浙江人們美術(shù)出版社,2019年。王撰詩跋
50.《清畫家詩史》(乙下),(清)李????之編,浙江人們美術(shù)出版社,2019年。黃玢詩跋
51.《中國文學圖像關(guān)系史·隋唐五代卷》P155,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20年。
52.《陳文簡公遺文》,(清)陳元龍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3年。 說明:上博退賠,“入”字編號161164,“文”字編號4345。
作者簡介:禹之鼎,字尚吉,一字尚基,一作尚稽,號慎齋。后寄籍江都。擅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尤精肖像。初師藍瑛,后取法宋元諸家,轉(zhuǎn)益各師,精于臨摹,功底扎實。肖像畫名重一時,有白描、設(shè)色兩種面貌,皆能曲盡其妙,代表作品有《王石谷騎牛還山圖》、《王士禛放鷴圖》、《王原祁藝菊圖》等傳世。
上款人簡介:王翚(1632-1717),字石谷,號瞿樵﹑耕煙散人﹑清暉主人﹑劍門樵客,江蘇常熟人。虞山派創(chuàng)始人。初為王鑒弟子,后轉(zhuǎn)師王時敏,王時敏推崇其畫,以為最能得古人精髓者。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四王”。又加吳歷﹑惲壽平合稱“四王吳惲”。
鑒藏者簡介:陳式金(1817-1867),字以和,號寄舫,室名古梅館、適園等,江蘇江陰人。浙江候補同知,未赴。幼耿金石書畫,富收藏。擅山水,初法王蒙,后近吳歷。著有《適園自娛草》。
題簽者簡介:楊沂孫(1812-1881) ,字泳春、詠春,號子與、觀濠居士,晚號濠叟,室名吉祥止止室,江蘇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舉人,官安徽鳳陽知府。少學于李兆洛,工篆隸,篆書名天下。
騎牛還山天下知 石谷真容緣幸識
——禹之鼎《王石谷騎牛還山圖》
名動京師?倦鳥南還
康熙二十九年(1690),王翚[1]應(yīng)宋駿業(yè)[2]之邀北上京師,后成為大型宮廷繪畫工程——《康熙帝南巡圖》卷的主繪者,于1695年完成了十二卷的鴻篇巨制,名動京師。在京師滯留三年后,王翚并未繼續(xù)在宮廷效力,而是選擇南返。南返前,他特意邀請與他合作多次、以寫真聞名的禹之鼎[3]為自己繪制肖像,且廣求聚于京城的名宦佳士在畫卷之后題寫詩文。作品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花朝前一日完成,名《王石谷騎牛還山圖》(以下簡稱《還山圖》)。
王翚南返,可謂當時京城文化界的重大“事件”:康熙朝最富盛名的肖像畫家禹之鼎為其畫《還山圖》,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領(lǐng)銜題詩,王士禛、王掞、韓菼、王鴻緒、陳元龍、查昇、吳暻、姜宸英、宋至等紛紛題詩送別,堪為畫壇盛事?!肚鍟熧浹浴肪砦迨珍浌沤w詩126首(附詩馀二首),盡是眾人為《還山圖》題贈之作。
彼時,隨著康熙親政后實施的一系列寬松的文治政策,文士群體從紛亂的政局之中逐漸平穩(wěn)下來,商品經(jīng)濟的復(fù)興繁榮促使畫像受眾群體越來越廣泛,題像愈來愈多地成為文士之間交往的媒介?!袄L圖以征詩”,在清初蔚為風尚,早已成為文人之間附庸風雅、吟詩聚會的常備項目。這一時期的名士畫像,卷后常常有近百首題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像主的社會地位和廣泛的交游圈,也有借此鞏固、拓展個人文壇地位與聲望的目的?!哆€山圖》的繪像與題詠,便是這一流行文化下的產(chǎn)物。
神物流傳?再現(xiàn)拍場
自畫卷完成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還山圖》一直由王家世襲珍藏。道光末年,王石谷六世孫王元鐘在虞山旱北門大街肇建先祖忠壯公專祠、石谷公專祠,《還山圖》經(jīng)摹勒上石供奉于祠堂,進而被賦予了家族圖騰的意義。咸豐四年(1854),陳式金[4]歷八載歲月建成適園,被清代詩人金武詳稱為“澄江園林之勝”。適園全盛時期,收藏名人書畫碑帖達500余種,陳式金延請匠師將其中38幅鐫刻于石,其中就包括《還山圖》。其間詳情,《適園自娛草》[5]《江陰歷史》[6]中均有記載。清代蘇州金石書畫家徐康在《前塵夢影錄》中也記載道:“《還山圖》手卷,在澄江陳以和(陳式金,字以和)家”,[7]本卷中亦有四枚陳式金鑒藏印為證。
陳式金作為江陰大藏家,曾輾轉(zhuǎn)收藏過黃公望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他的鑒藏,為此圖的可靠性作了有力旁證。至光緒十七(1891)年,晚清著名金石學家、書畫家吳大澂[8]在《吳墨井畫王石谷小影留耕圖卷》[9]后題跋中談到:“向見江陰陳氏石刻禹鴻臚所畫《石谷先生騎牛還山圖》,一時名流題詠數(shù)十家,海內(nèi)傳誦,稱為至寶,惜未得一見真跡為憾”,證實了至少1854年至1891年間,《還山圖》已流轉(zhuǎn)至陳式金適園。書畫收藏大家如吳大澂,都以未得見《還山圖》真跡為憾,可見《還山圖》的價值和地位,在清末文人書畫圈已被高度確認,并被奉為至寶。此后,百余年過去,《還山圖》再無音訊,似真如翁同龢所言 “已留天壤”[10]。然冥冥之中自有定數(shù),亂世經(jīng)年,歲月流轉(zhuǎn),今次《還山圖》驚現(xiàn)上海嘉禾拍場,實乃中國文化史之幸事,繪畫史之幸事,收藏界之幸事。
畫面中,王翚身著漢裝,穩(wěn)坐牛背,徐徐而行,小僮挑擔隨后而行,斗笠、酒葫蘆、長劍和畫卷、書函包袱等物各置前后,組成了一幅動人的返鄉(xiāng)圖景。畫中黃牛造型明顯得自于唐代韓滉之《五牛圖》卷首第一頭牛,益増高古氣象。對于《五牛圖》,禹之鼎應(yīng)不陌生。禹氏與康熙年間收藏此圖的宋犖[11]殊為熟識,曾為后者繪制過《國門送別圖》《西陂魚麥圖》《六境圖》等畫作,筆下的《臨趙孟頫鵲華秋圖》《賈閬仙詩意圖》《臨黃公望九峰雪霽圖》《得子圖》《折枝芍藥圖》亦曾經(jīng)宋氏收藏[12]。與宋氏同為收藏大家的高士奇[13],在《江村書畫目》內(nèi)記載《自怡手卷》第456號為“國朝禹尚基臨韓晉公《五牛圖》一卷”[14]。又及,《還山圖》卷后亦有宋犖之子宋至贈詩題跋。由此或可推測,慎齋摹寫韓滉《五牛圖》與創(chuàng)作《還山圖》就是從宋氏所藏原本對臨而來。
徐徐展卷,禹式肖像獨有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人物刻畫精致工穩(wěn)、微妙傳神,線條流暢自然、靈動飄逸,設(shè)色典雅細膩,意境幽遠高逸。對比常熟博物館所藏拓片[15],畫面高度重合,從筆性、墨韻、書畫功力,到人物動態(tài)、面部特征、衣紋以及牛的動態(tài)等,皆一一對應(yīng)。
后世臨拓?傳承經(jīng)典
清末沈塘[16]曾兩次臨摹《還山圖》,其一現(xiàn)藏吳江博物館,其二藏于南京博物院,清末李岳云臨《還山圖》藏于故宮博物院。相比之下,沈塘兩件臨本設(shè)色較重,畫面的線條稍顯僵硬,人物面容如中年狀,神態(tài)拘謹,氣韻欠缺。而李岳云[17]的臨本畫面中,書童挑著的斗笠略呈側(cè)向,與拓本有所出入;石谷面容略為飽滿些,然須發(fā)如雪。王翚南還時六十八歲,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未及古稀的清暉老人不應(yīng)如此蒼老,顯然李岳云在臨摹時加入了創(chuàng)作成分。顯然,對比沈、李臨本,此件《還山圖》在無論是在畫面構(gòu)圖、題跋內(nèi)容上,還是人物神態(tài)上,拓本都是以此《還山圖》為母本摹刻而來。
《清暉贈言》卷五所記贈詩詞者62人,而本卷《還山圖》有45人贈詩題跋,其中緣由,許是部分文人只是受到石谷之邀,寄贈詩文,并未見到原圖,故而無法親筆題贈。本卷45人題詩中,禹之鼎赫然在列,而這也回應(yīng)了汪亓在《禹之鼎<王翚騎牛還山圖>考略》中所提出的禹之鼎詩作沒有出現(xiàn)在拓本上的情況。且汪亓指出沈塘、李岳云摹本依次有王士禛、張英、陳元龍、查昇等四人五題,由此可初步推測王士禛、張英、陳元龍、查昇等詩都是題于本幅之上的。此件《還山圖》的出現(xiàn),也證實了這一點。與三件臨本不同,本卷中,大學士張英領(lǐng)銜題詩,王士禛等緊隨其后,與《清暉贈言》一致,也更為符合彼時官場及文化圈的位階排布。
而常熟博物館所藏拓片中則含有20人題跋,且20人題跋盡數(shù)出現(xiàn)在本卷《還山圖》中。十分明顯,這是王石谷六世孫王元鐘在摹刻時的自主臻選,拓片中王士禛落款的“禛”字與鈐印中的“禛”字均缺少最后一筆,本卷中對應(yīng)的 “禛”字則完整無缺。可以想見,清代在雍正帝之后避諱“胤“與”禛”字是一直延續(xù)的,同時也印證了本卷的創(chuàng)作時代。
此外,對比本卷與1700年禹之鼎創(chuàng)作的《王士禛放鷴圖》(故宮藏),題跋中王丹林、曹三才、張尚瑗等人的筆跡別無二致,綜合以上種種,此卷系為《還山圖》母本無疑。
自道光末年,王石谷六世孫王元鐘在城區(qū)北門大街肇建石谷公專祠;咸豐十年(1860),王石谷祠毀于戰(zhàn)亂;同治十二年(1873),王元鐘長子王喻梅重建王石谷祠,后遷至虞山腳下,是為今天的王石谷紀念館。門上“山水清暉”四字,正是當年太子所賜之字,是這位清暉老人最為煊赫的人生高光時刻。兩側(cè)碑廊,今人摹勒上石之《還山圖》赫然首列,昭示著《還山圖》對于王氏家族的重要意義。步入虞山公園,西部山腰間拾階而上,可見“騎牛還山圖碑亭”(王石谷亭)。
此亭1973年從北門大街50號原王石谷祠中遷建而來,亭內(nèi)正壁上亦嵌有《還山圖》,點畫流暢自然,精妙傳神,刻手水平較高,為宣統(tǒng)辛亥年(1911年至1912年初)間所刻。王石谷祠遷建于虞山,并特設(shè)王石谷亭,專供《還山圖》碑,市政府及虞山公園對王石谷及《還山圖》的重視,可見一斑。而同治年間邵士賢摹勒的原石,現(xiàn)藏于常熟碑刻博物館,石刻拓片則藏于常熟博物館。百余年間,《還山圖》散落人世,未得音訊,此次母本重現(xiàn),給了我們一個可對照的物證,使公眾得以更深入地了解禹之鼎的絕妙畫法以及他對名家風范的完美呈現(xiàn),也是藝苑巨擘與肖像大師交游的重要見證,為美術(shù)史、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價值。數(shù)百年過去,當我們重新審視《還山圖》,它的歷史文化、學術(shù)文獻和繪畫藝術(shù)價值早已超越了作品本身,其存在本身,就是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歷史的見證,時代的縮影。
群賢贈詩?名筆勝集
禹之鼎《王石谷騎牛還山圖》,王翚為像主,禹之鼎為作者。前者為“清初畫圣”“虞山派”開山鼻祖,尤“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的“集大成”藝術(shù)面貌在畫壇獨樹一幟。后者,則是康熙年間最著名的人物肖像畫家,其像主群體幾乎都是遍布朝野內(nèi)外的名臣文士,形成京城“一時名人小像皆出其手”的盛況。創(chuàng)作《還山圖》時,正是禹之鼎譽滿京師、作品高產(chǎn)的黃金時期。
王翚與禹之鼎亦師亦友,相交近二十年,尤其是同在京師的兩年間,合作甚多,存世的包括為王時敏之子王掞所作的《聽泉圖》卷、為簡庵先生所作的《簡庵聽松圖》卷、為宋犖之子宋至所作的《題學詩圖》卷等。相似的倦鳥歸林之心、珠簾合璧的畫藝,讓二人惺惺相惜,彼時慎齋繪像、石谷補圖的創(chuàng)作形式,成為京師一道亮麗的風景,世所矚目。一位是山水畫大家,一位是肖像畫名家,兩位大師的神交,鑄就了這幅不朽的名作,也留下了名滿藝苑的一段佳話,千古流芳??梢韵胍姡L制《還山圖》時,懷著相似經(jīng)歷和心境的禹之鼎,當是何等的殫竭心力,盡其微妙。從此卷上,我們可以看到慎齋細致妥帖地表現(xiàn)石谷神采翩然的形象,以形神兼?zhèn)浞Q之,當不為過。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歲月,《還山圖》尤為人稱道的,就是卷后那蔚為壯觀的名士題跋。名臣俊彥,文彩映發(fā),筆精墨妙,翰墨爭奇,名筆勝集,誠巨觀矣。45位題詠者,年齡可考者將近半數(shù),年長王翚者僅姜宸英、王撰、王抃、錢曾、孫旸等5人,大多較年幼者多屬同齡人,但也有不少是王氏晚輩。且?guī)缀跚逡簧慕先?,同籍者多達十余人,年齡或長或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常熟文化生態(tài)。不言而喻,他們彼此有著或明或暗、或顯或隱的聯(lián)系,或師友、或世交、或同門、或同行等各種關(guān)聯(lián)構(gòu)織成一張千絲萬縷的社會網(wǎng)絡(luò)。當然,王翚與題詠者也擁有多層次的復(fù)雜關(guān)系,包括同好、同鄉(xiāng)、師徒等,構(gòu)建起一個由江南布衣與翰林文官、詩詞名家、地方名流等多種社會身份編織起來的藝文精英社群。
作為《還山圖》的擁有者與像主本人,王翚多年來在南北文人間攜圖交游,以事業(yè)般的心態(tài)索題自娛,不斷積累聲譽,而題詠者則兼具觀者、讀者與作者多重身份,進行著無聲的傳遞。于是,圖畫、像主、題詠者,甚至臨時拉來比興的古人諸如老子、寧戚、慧車子、陶弘景、劉渙、陳舜俞、劉伯壽等進行多面向的心靈對話,進而在私人空間將觀看與閱讀演變成一場超越時空的紙上雅集。對王翚來說,畫像的讀者,不論長幼也無論身份,無論新雨還是舊識,都是他邀請前來的觀眾,也都被期待為藝文的欣賞者甚至是人生的知音。隨著畫像的徐徐展開,眾多文人在圖卷上濟濟一堂,抒發(fā)感慨,彼此對話,儼然構(gòu)建起一個初具公共文化效應(yīng)的視覺場域。通過持續(xù)數(shù)年的題詠接力,王翚以《騎牛還山圖》織就了一張覆蓋南北、目標江南的社會交際網(wǎng)。此圖也是在清初畫像題像之風盛行的背景下,畫壇名宿王翚與當時文人、學者、詩詞家交游酬唱的一個生動縮影。
三絕合一?藝苑絕品
世傳清初著名畫家王翚的肖像不止一幅,但真正能夠反映其形神的作品,是與他相識多年、以肖像畫稱著的禹之鼎所繪《還山圖》,此為一絕;是卷為禹之鼎晚年全盛時期的肖像畫精品,也是藝苑巨擘與肖像大師交游的重要見證,為近年拍場所見禹氏散佚畫作無可比擬者,殊為珍罕,此為二絕;此卷涵括了張英、王士禛、王掞、韓菼、陳元龍、查昇等45位名臣俊彥的題詠詩群,堪為一場交游酬倡的紙上雅集,對研究清初文化史、書畫史,以及江南社會與士人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史料價值,此為三絕。毋庸置疑,《還山圖》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和藝術(shù)價值,堪為中國書畫史上的一件瑰寶!三絕合一,已是難得。然歷經(jīng)三百余年滄桑,神物流轉(zhuǎn),再現(xiàn)世間,猶保存精良,誠為藝林之大觀,世不一見之名品,識者當珍之重之!
注釋:
[1] 陳式金(1817-1867),字以和,號寄舫,齋號適園、觀尚齋、水流云在之軒、響秋軒、可竹居、古梅館,江陰人。陳氏富收藏,精鑒賞,復(fù)好客,時有簪之雅,擅六法,是遠近聞名的畫家、藏家。
[2] “并念前賢名跡,如煙云聚散,因以家藏畫品之可勒石者,手自鉤摹,屬同邑張子萃山匯鐫諸石,得畫三十八方,附跋語二方,顏曰《適園藏真集刻》。嗣又摹刻李龍眠之白描《孝經(jīng)圖人物十二章》及跋語十家,又摹刻禹上吉畫《王石谷騎牛歸山圖》像?!背鲎浴哆m園自娛草》P12,陳式金輯,民國三年(1914)刻本。
[3] “據(jù)史料記載,適園收藏有名人書畫碑帖500余種,陳式金把這數(shù)百種珍品一一寫成題解,編為《自娛錄》16卷。他還收藏有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刻的石印2方。為了長久保住這批珍品,陳式金特請了本地著名石匠張萃山把畫鐫刻在石頭上,共計38方,附跋語2方。還摹刻名畫《孝子圖人物十二章》《王石谷騎牛歸山圖》及《孫過庭草書》等?!背鲎浴督帤v史》P31,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 《前塵夢影錄》(下)P13,(清)徐康撰,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
[5] 吳大澂(1835-1902),江蘇吳縣人,字清卿,號恒軒、愙齋、白云山樵、二田居士、白云病叟等,署頌軒。中國清朝后期官員、學者,善篆籀,亦能畫,精金石、文字等學,收藏書畫、古銅器甚富。
[6] 《吳墨井畫王石谷小影留耕圖卷》,謝彬、吳歷合作,為康熙三十七年(1698)之后所作,卷后有吳大澂、翁同龢、陸楚宗、龐鴻文、邵松年、俞鐘穎等名家題跋。
[7] “二老相期訂耦耕,捧歸祖研見深情?!厄T牛圖》已留天壤,此卷還應(yīng)別署名。”出自《吳墨井畫王石谷小影留耕圖卷》,翁同龢跋語。
[8] 宋犖(1634年-1713年),字牧仲,號漫堂、西陂、綿津山人,晚號西陂老人、西陂放鴨翁,歸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清代詩人、畫家、政治家,“后雪苑六子”之一。篤學博聞,能詩文,工書畫,精鑒賞,尤以詩享盛譽于清初文壇。
[9] 汪亓:《淺述禹之鼎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從〈石渠寶笈〉著錄的兩件山水畫軸談起》,《中國美術(shù)》2017年第3期,頁91。
[10] 高士奇(1645年-1703年),字澹人,號江村、竹窗、瓶廬、藏用老人,余姚匡堰石人山(今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匡堰鎮(zhèn)高家村)人,后入籍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中國清代詩人、官員。
[11] (清)高士奇著,邵彥校點:《江村銷夏錄(江村書畫目附)》頁199,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12] 常熟博物館藏拓片為道光年間王石谷六世孫王元鐘、邵士賢所摹刻《還山圖》拓本。
[13] 沈塘,生卒年不詳,字蓮舫,別字雪廬,世居江蘇吳江。幼即好畫,後從陸恢游。為吳大澂、張之洞所契重,與補修承華事略。旋移家蘇州,四方求畫者不絕于門。宣統(tǒng)三年嘗仿倪瓚山水圖,載海上名家畫集。亦善篆刻。
[14] 李岳云,生卒年不詳,別號楞道人。清末畫家,擅長人物肖像,多以前人畫稿為藍本,臨摹了一大批前代名人畫像。其所繪人物形象逼真?zhèn)魃瘢P法工整嚴謹,有自己的風格。 畫心:40.5×68cm?約2.5平尺;尾跋:40.5×690cm?約25.2平尺
鈐?。河碇?、慎齋
題跋:依次有張英、王士禛、王鴻緒、陳元龍、張豫章、王掞、姜宸英、韓菼、查昇、張榕端、錢曾、侯開國、孫晹、高不騫 、胡直方(2次)、周永年、吳暻、孫楊光、王丹林、許徹、宋至、唐孫華、王撰、王抃、汪楩、殷譽慶、曾倬、錢良擇、歸鴻、張尚瑗、陳逢午、杜詔、魏為圻、禹之鼎、李必恒、蔡方炳、黃玢、歸煥、柯煜、吳士玉、馮景、張遠、徐陽、凌竹、曹三才共45人題跋。
簽條:禹上吉寫《石谷還山圖》,濠叟楊沂孫書簽。
鈐?。鹤优c
鑒藏印:江陰陳式金寄舫鑒藏、寄舫、適園、寄舫 著錄:
1.《清暉贈言》(卷五)P1-P20,清康熙53年(1714)刻本,徐永軒輯(上海圖書館藏善本)。
2.《四庫全書》(文端集卷三十三)P16,(清)張英撰。
3.《篤素堂詩集》(卷四)P14,(清)張英撰,清康熙刻本。
4.《漁洋山人精華錄》(卷九),(清)王士禛撰,康熙三十九年(1700)刻本。
5.《帶經(jīng)堂集》(卷五十九蠶尾續(xù)詩五)P8,(清)王士禛撰,康熙五十年(1711)程哲七略書堂刻本。
6.《橫云山人集》(卷十八)P15,(清)王鴻緒撰,清康熙刻增修本。
7.《愛日堂詩卷》(卷十一,環(huán)召集五)P1,(清)陳元龍撰,乾隆元年刻本。
8.《西齋集》(卷第十一)P6,(清)吳暻撰,民國二十三年(1934)鹽山劉氏皕印齋??瘫尽?br>9.《緯蕭草堂詩》(卷三)P29,(清)宋至著,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刻本。
10.《遂初堂集》(詩集卷十六)P36,(清)潘耒撰,清康熙刻本。
11.《江左十五子詩選》(卷十)P511,(清)宋犖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李必恒詩跋)。
12.《江左十五子詩選》(卷八)P5,(清)宋犖輯,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吳士玉詩跋)。
13.《樗巢詩選》(卷五),p3,(清)李必恒輯,清嘉慶十四年(1809)刻本。
14.《前塵夢影錄》(下)P13,(清)徐康撰,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
15.《清暉贈言》(卷五)P1-P13,清宣統(tǒng)3年(1911)刻本。
16.《適園自娛草》P12,陳式金輯,民國三年(1914)刻本。
17.《常昭合志稿卷》(第三十二)P11,清光緒三十年(1904)刊本。
18. 吳大澂題《吳墨井畫王石谷小影留耕圖卷》跋,1891年。
19. 翁同龢題《吳墨井畫王石谷小影留耕圖卷》跋,1901年。
20. 邵松年題《吳墨井畫王石谷小影留耕圖卷》跋,1901年。
21.《清初六大畫家—王石谷》P17,溫肇桐編,世界書局印行,1945年6月。
22.《禹之鼎年譜》,見《朵云》3集P212,胡藝輯,1982年5月。
23.《江陰歷史》P31,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90年。
24.《國歷史大辭典·清史卷 上》P366,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
25.《中國題畫詩大觀》P724,敦煌文藝出版社,1997年。
26.《虞山》P110,古吳軒出版社 , 2001年。
27.《常熟文史》第25輯,P197,常熟市政協(xié)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28.《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P1021,??茖W技術(shù)文獻出版社 , 2005年。
29.《中國美術(shù)家辭典》P229,遠方出版社 , 2006年。
30.《汪士禛全集》-蠶尾續(xù)詩集P1295,(清)汪士禛撰,齊魯書社,2007年。
31.《一代畫圣-王石谷紀念館》P99,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
32.《王石谷年譜》P106,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
33.《古畫觀止-中國古代人物畫鑒賞》P167,湖北美術(shù)出版社 , 2010年。
34.《中國古代宮廷畫院考略》P187,北京工藝美術(shù)出版社,2011年。
35.《詞學圖錄》 第4冊,P1299,黃山書社,2011年。
36.《中國名畫家全集 古代卷 王翬 上》P22,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年5月。
37.《張英全書·下》P205,安徽大學出版社 , 2013年。
38.《北京畫院藏人物畫精品集》P352,廣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4年。
39.《新中國捐獻文物精品全集·張伯駒、潘素卷 中》P328,文津出版社,2015年。
40.《故宮博物院十年論文選2005-2014》P1403,故宮出版社,2015年。
41.《江蘇歷代名人傳記叢書·王石谷》P183-196,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年。
42.《明清人物肖像畫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P259,故宮出版社 , 2015年。
43.《中國美術(shù)-圖文珍藏版》P250,汕頭大學出版社 , 2016年。
44.《張英年譜》P241,安徽人民出版社,2017年。
45.《問津文庫·津沽文化研究集刊 王南村年譜》P283,天津古籍出版社,2017年。
46.《清代博古畫研究》P66,吉林人民出版社,2018年。
47.《宜昌博物館館藏文物圖錄·書畫卷》P52,人物出版社,2019年。
48.《幽居與雅集》P64,浙江博物館編,杭州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19年。
49.《清畫家詩史》(乙上),(清)李????之編,浙江人們美術(shù)出版社,2019年。王撰詩跋
50.《清畫家詩史》(乙下),(清)李????之編,浙江人們美術(shù)出版社,2019年。黃玢詩跋
51.《中國文學圖像關(guān)系史·隋唐五代卷》P155,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20年。
52.《陳文簡公遺文》,(清)陳元龍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3年。 說明:上博退賠,“入”字編號161164,“文”字編號4345。
作者簡介:禹之鼎,字尚吉,一字尚基,一作尚稽,號慎齋。后寄籍江都。擅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尤精肖像。初師藍瑛,后取法宋元諸家,轉(zhuǎn)益各師,精于臨摹,功底扎實。肖像畫名重一時,有白描、設(shè)色兩種面貌,皆能曲盡其妙,代表作品有《王石谷騎牛還山圖》、《王士禛放鷴圖》、《王原祁藝菊圖》等傳世。
上款人簡介:王翚(1632-1717),字石谷,號瞿樵﹑耕煙散人﹑清暉主人﹑劍門樵客,江蘇常熟人。虞山派創(chuàng)始人。初為王鑒弟子,后轉(zhuǎn)師王時敏,王時敏推崇其畫,以為最能得古人精髓者。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合稱“四王”。又加吳歷﹑惲壽平合稱“四王吳惲”。
鑒藏者簡介:陳式金(1817-1867),字以和,號寄舫,室名古梅館、適園等,江蘇江陰人。浙江候補同知,未赴。幼耿金石書畫,富收藏。擅山水,初法王蒙,后近吳歷。著有《適園自娛草》。
題簽者簡介:楊沂孫(1812-1881) ,字泳春、詠春,號子與、觀濠居士,晚號濠叟,室名吉祥止止室,江蘇常熟人。道光二十三年舉人,官安徽鳳陽知府。少學于李兆洛,工篆隸,篆書名天下。
騎牛還山天下知 石谷真容緣幸識
——禹之鼎《王石谷騎牛還山圖》
名動京師?倦鳥南還
康熙二十九年(1690),王翚[1]應(yīng)宋駿業(yè)[2]之邀北上京師,后成為大型宮廷繪畫工程——《康熙帝南巡圖》卷的主繪者,于1695年完成了十二卷的鴻篇巨制,名動京師。在京師滯留三年后,王翚并未繼續(xù)在宮廷效力,而是選擇南返。南返前,他特意邀請與他合作多次、以寫真聞名的禹之鼎[3]為自己繪制肖像,且廣求聚于京城的名宦佳士在畫卷之后題寫詩文。作品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花朝前一日完成,名《王石谷騎牛還山圖》(以下簡稱《還山圖》)。
王翚南返,可謂當時京城文化界的重大“事件”:康熙朝最富盛名的肖像畫家禹之鼎為其畫《還山圖》,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領(lǐng)銜題詩,王士禛、王掞、韓菼、王鴻緒、陳元龍、查昇、吳暻、姜宸英、宋至等紛紛題詩送別,堪為畫壇盛事?!肚鍟熧浹浴肪砦迨珍浌沤w詩126首(附詩馀二首),盡是眾人為《還山圖》題贈之作。
彼時,隨著康熙親政后實施的一系列寬松的文治政策,文士群體從紛亂的政局之中逐漸平穩(wěn)下來,商品經(jīng)濟的復(fù)興繁榮促使畫像受眾群體越來越廣泛,題像愈來愈多地成為文士之間交往的媒介?!袄L圖以征詩”,在清初蔚為風尚,早已成為文人之間附庸風雅、吟詩聚會的常備項目。這一時期的名士畫像,卷后常常有近百首題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像主的社會地位和廣泛的交游圈,也有借此鞏固、拓展個人文壇地位與聲望的目的?!哆€山圖》的繪像與題詠,便是這一流行文化下的產(chǎn)物。
神物流傳?再現(xiàn)拍場
自畫卷完成后,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還山圖》一直由王家世襲珍藏。道光末年,王石谷六世孫王元鐘在虞山旱北門大街肇建先祖忠壯公專祠、石谷公專祠,《還山圖》經(jīng)摹勒上石供奉于祠堂,進而被賦予了家族圖騰的意義。咸豐四年(1854),陳式金[4]歷八載歲月建成適園,被清代詩人金武詳稱為“澄江園林之勝”。適園全盛時期,收藏名人書畫碑帖達500余種,陳式金延請匠師將其中38幅鐫刻于石,其中就包括《還山圖》。其間詳情,《適園自娛草》[5]《江陰歷史》[6]中均有記載。清代蘇州金石書畫家徐康在《前塵夢影錄》中也記載道:“《還山圖》手卷,在澄江陳以和(陳式金,字以和)家”,[7]本卷中亦有四枚陳式金鑒藏印為證。
陳式金作為江陰大藏家,曾輾轉(zhuǎn)收藏過黃公望傳世名作《富春山居圖》。他的鑒藏,為此圖的可靠性作了有力旁證。至光緒十七(1891)年,晚清著名金石學家、書畫家吳大澂[8]在《吳墨井畫王石谷小影留耕圖卷》[9]后題跋中談到:“向見江陰陳氏石刻禹鴻臚所畫《石谷先生騎牛還山圖》,一時名流題詠數(shù)十家,海內(nèi)傳誦,稱為至寶,惜未得一見真跡為憾”,證實了至少1854年至1891年間,《還山圖》已流轉(zhuǎn)至陳式金適園。書畫收藏大家如吳大澂,都以未得見《還山圖》真跡為憾,可見《還山圖》的價值和地位,在清末文人書畫圈已被高度確認,并被奉為至寶。此后,百余年過去,《還山圖》再無音訊,似真如翁同龢所言 “已留天壤”[10]。然冥冥之中自有定數(shù),亂世經(jīng)年,歲月流轉(zhuǎn),今次《還山圖》驚現(xiàn)上海嘉禾拍場,實乃中國文化史之幸事,繪畫史之幸事,收藏界之幸事。
畫面中,王翚身著漢裝,穩(wěn)坐牛背,徐徐而行,小僮挑擔隨后而行,斗笠、酒葫蘆、長劍和畫卷、書函包袱等物各置前后,組成了一幅動人的返鄉(xiāng)圖景。畫中黃牛造型明顯得自于唐代韓滉之《五牛圖》卷首第一頭牛,益増高古氣象。對于《五牛圖》,禹之鼎應(yīng)不陌生。禹氏與康熙年間收藏此圖的宋犖[11]殊為熟識,曾為后者繪制過《國門送別圖》《西陂魚麥圖》《六境圖》等畫作,筆下的《臨趙孟頫鵲華秋圖》《賈閬仙詩意圖》《臨黃公望九峰雪霽圖》《得子圖》《折枝芍藥圖》亦曾經(jīng)宋氏收藏[12]。與宋氏同為收藏大家的高士奇[13],在《江村書畫目》內(nèi)記載《自怡手卷》第456號為“國朝禹尚基臨韓晉公《五牛圖》一卷”[14]。又及,《還山圖》卷后亦有宋犖之子宋至贈詩題跋。由此或可推測,慎齋摹寫韓滉《五牛圖》與創(chuàng)作《還山圖》就是從宋氏所藏原本對臨而來。
徐徐展卷,禹式肖像獨有的人文氣息撲面而來,人物刻畫精致工穩(wěn)、微妙傳神,線條流暢自然、靈動飄逸,設(shè)色典雅細膩,意境幽遠高逸。對比常熟博物館所藏拓片[15],畫面高度重合,從筆性、墨韻、書畫功力,到人物動態(tài)、面部特征、衣紋以及牛的動態(tài)等,皆一一對應(yīng)。
后世臨拓?傳承經(jīng)典
清末沈塘[16]曾兩次臨摹《還山圖》,其一現(xiàn)藏吳江博物館,其二藏于南京博物院,清末李岳云臨《還山圖》藏于故宮博物院。相比之下,沈塘兩件臨本設(shè)色較重,畫面的線條稍顯僵硬,人物面容如中年狀,神態(tài)拘謹,氣韻欠缺。而李岳云[17]的臨本畫面中,書童挑著的斗笠略呈側(cè)向,與拓本有所出入;石谷面容略為飽滿些,然須發(fā)如雪。王翚南還時六十八歲,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未及古稀的清暉老人不應(yīng)如此蒼老,顯然李岳云在臨摹時加入了創(chuàng)作成分。顯然,對比沈、李臨本,此件《還山圖》在無論是在畫面構(gòu)圖、題跋內(nèi)容上,還是人物神態(tài)上,拓本都是以此《還山圖》為母本摹刻而來。
《清暉贈言》卷五所記贈詩詞者62人,而本卷《還山圖》有45人贈詩題跋,其中緣由,許是部分文人只是受到石谷之邀,寄贈詩文,并未見到原圖,故而無法親筆題贈。本卷45人題詩中,禹之鼎赫然在列,而這也回應(yīng)了汪亓在《禹之鼎<王翚騎牛還山圖>考略》中所提出的禹之鼎詩作沒有出現(xiàn)在拓本上的情況。且汪亓指出沈塘、李岳云摹本依次有王士禛、張英、陳元龍、查昇等四人五題,由此可初步推測王士禛、張英、陳元龍、查昇等詩都是題于本幅之上的。此件《還山圖》的出現(xiàn),也證實了這一點。與三件臨本不同,本卷中,大學士張英領(lǐng)銜題詩,王士禛等緊隨其后,與《清暉贈言》一致,也更為符合彼時官場及文化圈的位階排布。
而常熟博物館所藏拓片中則含有20人題跋,且20人題跋盡數(shù)出現(xiàn)在本卷《還山圖》中。十分明顯,這是王石谷六世孫王元鐘在摹刻時的自主臻選,拓片中王士禛落款的“禛”字與鈐印中的“禛”字均缺少最后一筆,本卷中對應(yīng)的 “禛”字則完整無缺。可以想見,清代在雍正帝之后避諱“胤“與”禛”字是一直延續(xù)的,同時也印證了本卷的創(chuàng)作時代。
此外,對比本卷與1700年禹之鼎創(chuàng)作的《王士禛放鷴圖》(故宮藏),題跋中王丹林、曹三才、張尚瑗等人的筆跡別無二致,綜合以上種種,此卷系為《還山圖》母本無疑。
自道光末年,王石谷六世孫王元鐘在城區(qū)北門大街肇建石谷公專祠;咸豐十年(1860),王石谷祠毀于戰(zhàn)亂;同治十二年(1873),王元鐘長子王喻梅重建王石谷祠,后遷至虞山腳下,是為今天的王石谷紀念館。門上“山水清暉”四字,正是當年太子所賜之字,是這位清暉老人最為煊赫的人生高光時刻。兩側(cè)碑廊,今人摹勒上石之《還山圖》赫然首列,昭示著《還山圖》對于王氏家族的重要意義。步入虞山公園,西部山腰間拾階而上,可見“騎牛還山圖碑亭”(王石谷亭)。
此亭1973年從北門大街50號原王石谷祠中遷建而來,亭內(nèi)正壁上亦嵌有《還山圖》,點畫流暢自然,精妙傳神,刻手水平較高,為宣統(tǒng)辛亥年(1911年至1912年初)間所刻。王石谷祠遷建于虞山,并特設(shè)王石谷亭,專供《還山圖》碑,市政府及虞山公園對王石谷及《還山圖》的重視,可見一斑。而同治年間邵士賢摹勒的原石,現(xiàn)藏于常熟碑刻博物館,石刻拓片則藏于常熟博物館。百余年間,《還山圖》散落人世,未得音訊,此次母本重現(xiàn),給了我們一個可對照的物證,使公眾得以更深入地了解禹之鼎的絕妙畫法以及他對名家風范的完美呈現(xiàn),也是藝苑巨擘與肖像大師交游的重要見證,為美術(shù)史、文化史提供了重要價值。數(shù)百年過去,當我們重新審視《還山圖》,它的歷史文化、學術(shù)文獻和繪畫藝術(shù)價值早已超越了作品本身,其存在本身,就是藝術(shù)的創(chuàng)新,歷史的見證,時代的縮影。
群賢贈詩?名筆勝集
禹之鼎《王石谷騎牛還山圖》,王翚為像主,禹之鼎為作者。前者為“清初畫圣”“虞山派”開山鼻祖,尤“以元人筆墨,運宋人丘壑,而澤以唐人氣韻”的“集大成”藝術(shù)面貌在畫壇獨樹一幟。后者,則是康熙年間最著名的人物肖像畫家,其像主群體幾乎都是遍布朝野內(nèi)外的名臣文士,形成京城“一時名人小像皆出其手”的盛況。創(chuàng)作《還山圖》時,正是禹之鼎譽滿京師、作品高產(chǎn)的黃金時期。
王翚與禹之鼎亦師亦友,相交近二十年,尤其是同在京師的兩年間,合作甚多,存世的包括為王時敏之子王掞所作的《聽泉圖》卷、為簡庵先生所作的《簡庵聽松圖》卷、為宋犖之子宋至所作的《題學詩圖》卷等。相似的倦鳥歸林之心、珠簾合璧的畫藝,讓二人惺惺相惜,彼時慎齋繪像、石谷補圖的創(chuàng)作形式,成為京師一道亮麗的風景,世所矚目。一位是山水畫大家,一位是肖像畫名家,兩位大師的神交,鑄就了這幅不朽的名作,也留下了名滿藝苑的一段佳話,千古流芳??梢韵胍姡L制《還山圖》時,懷著相似經(jīng)歷和心境的禹之鼎,當是何等的殫竭心力,盡其微妙。從此卷上,我們可以看到慎齋細致妥帖地表現(xiàn)石谷神采翩然的形象,以形神兼?zhèn)浞Q之,當不為過。
歷經(jīng)數(shù)百年歲月,《還山圖》尤為人稱道的,就是卷后那蔚為壯觀的名士題跋。名臣俊彥,文彩映發(fā),筆精墨妙,翰墨爭奇,名筆勝集,誠巨觀矣。45位題詠者,年齡可考者將近半數(shù),年長王翚者僅姜宸英、王撰、王抃、錢曾、孫旸等5人,大多較年幼者多屬同齡人,但也有不少是王氏晚輩。且?guī)缀跚逡簧慕先?,同籍者多達十余人,年齡或長或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的常熟文化生態(tài)。不言而喻,他們彼此有著或明或暗、或顯或隱的聯(lián)系,或師友、或世交、或同門、或同行等各種關(guān)聯(lián)構(gòu)織成一張千絲萬縷的社會網(wǎng)絡(luò)。當然,王翚與題詠者也擁有多層次的復(fù)雜關(guān)系,包括同好、同鄉(xiāng)、師徒等,構(gòu)建起一個由江南布衣與翰林文官、詩詞名家、地方名流等多種社會身份編織起來的藝文精英社群。
作為《還山圖》的擁有者與像主本人,王翚多年來在南北文人間攜圖交游,以事業(yè)般的心態(tài)索題自娛,不斷積累聲譽,而題詠者則兼具觀者、讀者與作者多重身份,進行著無聲的傳遞。于是,圖畫、像主、題詠者,甚至臨時拉來比興的古人諸如老子、寧戚、慧車子、陶弘景、劉渙、陳舜俞、劉伯壽等進行多面向的心靈對話,進而在私人空間將觀看與閱讀演變成一場超越時空的紙上雅集。對王翚來說,畫像的讀者,不論長幼也無論身份,無論新雨還是舊識,都是他邀請前來的觀眾,也都被期待為藝文的欣賞者甚至是人生的知音。隨著畫像的徐徐展開,眾多文人在圖卷上濟濟一堂,抒發(fā)感慨,彼此對話,儼然構(gòu)建起一個初具公共文化效應(yīng)的視覺場域。通過持續(xù)數(shù)年的題詠接力,王翚以《騎牛還山圖》織就了一張覆蓋南北、目標江南的社會交際網(wǎng)。此圖也是在清初畫像題像之風盛行的背景下,畫壇名宿王翚與當時文人、學者、詩詞家交游酬唱的一個生動縮影。
三絕合一?藝苑絕品
世傳清初著名畫家王翚的肖像不止一幅,但真正能夠反映其形神的作品,是與他相識多年、以肖像畫稱著的禹之鼎所繪《還山圖》,此為一絕;是卷為禹之鼎晚年全盛時期的肖像畫精品,也是藝苑巨擘與肖像大師交游的重要見證,為近年拍場所見禹氏散佚畫作無可比擬者,殊為珍罕,此為二絕;此卷涵括了張英、王士禛、王掞、韓菼、陳元龍、查昇等45位名臣俊彥的題詠詩群,堪為一場交游酬倡的紙上雅集,對研究清初文化史、書畫史,以及江南社會與士人都有著極為重要的史料價值,此為三絕。毋庸置疑,《還山圖》所承載的歷史、文化和藝術(shù)價值,堪為中國書畫史上的一件瑰寶!三絕合一,已是難得。然歷經(jīng)三百余年滄桑,神物流轉(zhuǎn),再現(xiàn)世間,猶保存精良,誠為藝林之大觀,世不一見之名品,識者當珍之重之!
注釋:
[1] 陳式金(1817-1867),字以和,號寄舫,齋號適園、觀尚齋、水流云在之軒、響秋軒、可竹居、古梅館,江陰人。陳氏富收藏,精鑒賞,復(fù)好客,時有簪之雅,擅六法,是遠近聞名的畫家、藏家。
[2] “并念前賢名跡,如煙云聚散,因以家藏畫品之可勒石者,手自鉤摹,屬同邑張子萃山匯鐫諸石,得畫三十八方,附跋語二方,顏曰《適園藏真集刻》。嗣又摹刻李龍眠之白描《孝經(jīng)圖人物十二章》及跋語十家,又摹刻禹上吉畫《王石谷騎牛歸山圖》像?!背鲎浴哆m園自娛草》P12,陳式金輯,民國三年(1914)刻本。
[3] “據(jù)史料記載,適園收藏有名人書畫碑帖500余種,陳式金把這數(shù)百種珍品一一寫成題解,編為《自娛錄》16卷。他還收藏有清代大書法家鄧石如刻的石印2方。為了長久保住這批珍品,陳式金特請了本地著名石匠張萃山把畫鐫刻在石頭上,共計38方,附跋語2方。還摹刻名畫《孝子圖人物十二章》《王石谷騎牛歸山圖》及《孫過庭草書》等?!背鲎浴督帤v史》P31,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4] 《前塵夢影錄》(下)P13,(清)徐康撰,光緒二十三年(1897)刻本。
[5] 吳大澂(1835-1902),江蘇吳縣人,字清卿,號恒軒、愙齋、白云山樵、二田居士、白云病叟等,署頌軒。中國清朝后期官員、學者,善篆籀,亦能畫,精金石、文字等學,收藏書畫、古銅器甚富。
[6] 《吳墨井畫王石谷小影留耕圖卷》,謝彬、吳歷合作,為康熙三十七年(1698)之后所作,卷后有吳大澂、翁同龢、陸楚宗、龐鴻文、邵松年、俞鐘穎等名家題跋。
[7] “二老相期訂耦耕,捧歸祖研見深情?!厄T牛圖》已留天壤,此卷還應(yīng)別署名。”出自《吳墨井畫王石谷小影留耕圖卷》,翁同龢跋語。
[8] 宋犖(1634年-1713年),字牧仲,號漫堂、西陂、綿津山人,晚號西陂老人、西陂放鴨翁,歸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清代詩人、畫家、政治家,“后雪苑六子”之一。篤學博聞,能詩文,工書畫,精鑒賞,尤以詩享盛譽于清初文壇。
[9] 汪亓:《淺述禹之鼎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從〈石渠寶笈〉著錄的兩件山水畫軸談起》,《中國美術(shù)》2017年第3期,頁91。
[10] 高士奇(1645年-1703年),字澹人,號江村、竹窗、瓶廬、藏用老人,余姚匡堰石人山(今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匡堰鎮(zhèn)高家村)人,后入籍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中國清代詩人、官員。
[11] (清)高士奇著,邵彥校點:《江村銷夏錄(江村書畫目附)》頁199,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
[12] 常熟博物館藏拓片為道光年間王石谷六世孫王元鐘、邵士賢所摹刻《還山圖》拓本。
[13] 沈塘,生卒年不詳,字蓮舫,別字雪廬,世居江蘇吳江。幼即好畫,後從陸恢游。為吳大澂、張之洞所契重,與補修承華事略。旋移家蘇州,四方求畫者不絕于門。宣統(tǒng)三年嘗仿倪瓚山水圖,載海上名家畫集。亦善篆刻。
[14] 李岳云,生卒年不詳,別號楞道人。清末畫家,擅長人物肖像,多以前人畫稿為藍本,臨摹了一大批前代名人畫像。其所繪人物形象逼真?zhèn)魃瘢P法工整嚴謹,有自己的風格。 畫心:40.5×68cm?約2.5平尺;尾跋:40.5×690cm?約25.2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