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備注
水墨紙本 立軸 題識:昨過瀟湘謁二妃,黃陵古廟掩朱扉。誰知步上君山頂,卻見芳魂在翠微。板橋道人。
鈐?。盒刂杏谢钤?br>鑒藏印:夫容真賞、自得齋福田茂所藏印 說明:福田茂舊藏。
作者簡介: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板橋居士、板橋道人、板橋老人等,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中進(jìn)士,五十一歲至六十歲任山東范縣、濰縣知事。工善詩、詞、曲及書札散文,以詩、書、畫“三絕”著稱于世。書法以隸篆參入行楷,自稱“六分半書”,人稱其“亂石鋪街”體。寫意蘭竹,水墨淋漓,趣在法外。所作幾乎每畫必題,款式光怪陸離,別具風(fēng)致。作官前后均居揚(yáng)州賣畫,為“揚(yáng)州八怪”之一。
在歷代文人畫士中,最知竹性,且精于繪竹詠竹者,當(dāng)推清乾隆年間“揚(yáng)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其詩、書、畫三藝皆達(dá)超凡境界,世稱“三絕”之譽(yù),尤以墨竹創(chuàng)作成就最為卓著。板橋擅寫花卉木石,于蘭、竹二科造詣尤深,獨(dú)創(chuàng)以焦墨揮毫繪蘭葉之法,融草書筆法于畫藝,中鋒長撇間見其功力,繁而不亂,疏而不凋,盡脫流俗窠臼,獨(dú)得清勁雋秀之韻。此幅畫作中采用鄭板橋的代表性母題,竹、蘭、石相互輝映,清芳高節(jié),自得氣韻。畫面奇石后方叢竹掩映,葉色鮮潤,疏密參差有致,雖發(fā)散而不失章法。修竹幽蘭于清風(fēng)中搖曳生姿,枝干挺拔遒勁,氣韻清雅脫俗。枝葉的潤澤質(zhì)感躍然紙上,筆勢縱橫,墨色濃淡相宜,層次遞變精妙可辨。蘭花于其間展蕊吐芳,花葉婀娜舒展,氣韻瀟散自若,盡顯葳蕤生機(jī)。
鄭板橋書法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從此幅題畫詩中可見一斑。詩中“瀟湘”可指湘江,亦可指湘江與瀟水,多借指今湖南地區(qū)。傳說中舜有二妃娥皇與女英,后舜死于南方巡視途中。二妃往尋,淚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稱“瀟湘竹”或“湘妃竹”。最后她們自投湘水,成為湘水女神。黃陵廟傳說為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之廟,在湖南省湘陰縣之北。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三十八:“湘水又北逕黃陵亭西,右合黃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逕二妃廟南,世謂之黃陵廟也?!编嵃鍢蛴螝v途中見斑竹,遂生感懷,詩畫中將深切同情寄托于湘娥(即娥皇、女英),然畫面未著墨于洞庭君山或古廟宇,僅以數(shù)叢翠竹為意象,隱喻二妃“芳魂”。
鄭板橋以竹寄情,將竹之清貞氣節(jié)融貫于藝術(shù)實踐與精神追求之中,窮盡畢生心力執(zhí)筆繪竹、揮毫詠竹,終使竹韻與其人格相輝映,此幅圖軸尤顯文心匠意,筆墨間盡展文人格調(diào),堪為書齋雅室陳設(shè)之佳選。 122×60.5cm?約6.6平尺 出版:
1.《文人畫粹編》(第九卷·金農(nóng))限定秘藏版P40,中央公論社(日本),昭和五十一年七月(1976年7月);
2.《梅蘭竹菊畫譜之二》P38,西泠印社,1985年1月;
3.《揚(yáng)州畫派》P132,藝術(shù)圖書公司(臺灣),1985年9月;
4.《文人畫粹編》(第九卷)新裝愛藏版P40,中央公論社(日本),1985年。
鈐?。盒刂杏谢钤?br>鑒藏印:夫容真賞、自得齋福田茂所藏印 說明:福田茂舊藏。
作者簡介:鄭板橋,名燮,字克柔,號板橋、板橋居士、板橋道人、板橋老人等,江蘇興化人。乾隆元年中進(jìn)士,五十一歲至六十歲任山東范縣、濰縣知事。工善詩、詞、曲及書札散文,以詩、書、畫“三絕”著稱于世。書法以隸篆參入行楷,自稱“六分半書”,人稱其“亂石鋪街”體。寫意蘭竹,水墨淋漓,趣在法外。所作幾乎每畫必題,款式光怪陸離,別具風(fēng)致。作官前后均居揚(yáng)州賣畫,為“揚(yáng)州八怪”之一。
在歷代文人畫士中,最知竹性,且精于繪竹詠竹者,當(dāng)推清乾隆年間“揚(yáng)州八怪”代表人物鄭板橋。其詩、書、畫三藝皆達(dá)超凡境界,世稱“三絕”之譽(yù),尤以墨竹創(chuàng)作成就最為卓著。板橋擅寫花卉木石,于蘭、竹二科造詣尤深,獨(dú)創(chuàng)以焦墨揮毫繪蘭葉之法,融草書筆法于畫藝,中鋒長撇間見其功力,繁而不亂,疏而不凋,盡脫流俗窠臼,獨(dú)得清勁雋秀之韻。此幅畫作中采用鄭板橋的代表性母題,竹、蘭、石相互輝映,清芳高節(jié),自得氣韻。畫面奇石后方叢竹掩映,葉色鮮潤,疏密參差有致,雖發(fā)散而不失章法。修竹幽蘭于清風(fēng)中搖曳生姿,枝干挺拔遒勁,氣韻清雅脫俗。枝葉的潤澤質(zhì)感躍然紙上,筆勢縱橫,墨色濃淡相宜,層次遞變精妙可辨。蘭花于其間展蕊吐芳,花葉婀娜舒展,氣韻瀟散自若,盡顯葳蕤生機(jī)。
鄭板橋書法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從此幅題畫詩中可見一斑。詩中“瀟湘”可指湘江,亦可指湘江與瀟水,多借指今湖南地區(qū)。傳說中舜有二妃娥皇與女英,后舜死于南方巡視途中。二妃往尋,淚染青竹,竹上生斑,因稱“瀟湘竹”或“湘妃竹”。最后她們自投湘水,成為湘水女神。黃陵廟傳說為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之廟,在湖南省湘陰縣之北。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三十八:“湘水又北逕黃陵亭西,右合黃陵水口,其水上承大湖,湖水西流,逕二妃廟南,世謂之黃陵廟也?!编嵃鍢蛴螝v途中見斑竹,遂生感懷,詩畫中將深切同情寄托于湘娥(即娥皇、女英),然畫面未著墨于洞庭君山或古廟宇,僅以數(shù)叢翠竹為意象,隱喻二妃“芳魂”。
鄭板橋以竹寄情,將竹之清貞氣節(jié)融貫于藝術(shù)實踐與精神追求之中,窮盡畢生心力執(zhí)筆繪竹、揮毫詠竹,終使竹韻與其人格相輝映,此幅圖軸尤顯文心匠意,筆墨間盡展文人格調(diào),堪為書齋雅室陳設(shè)之佳選。 122×60.5cm?約6.6平尺 出版:
1.《文人畫粹編》(第九卷·金農(nóng))限定秘藏版P40,中央公論社(日本),昭和五十一年七月(1976年7月);
2.《梅蘭竹菊畫譜之二》P38,西泠印社,1985年1月;
3.《揚(yáng)州畫派》P132,藝術(shù)圖書公司(臺灣),1985年9月;
4.《文人畫粹編》(第九卷)新裝愛藏版P40,中央公論社(日本),198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