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8012
-- 傅抱石 華山雄姿
拍賣會
上海嘉禾2024秋季藝術品拍賣會
專??場
《禾風》——中國重要書畫夜場
圖錄號
8012
作??者
--
尺??寸
--
估??價
RMB1,200,000~1,800,000
成交價
RMB3,450,000
拍品信息
備注
1904~1965 設色紙本 鏡片 1963年作 題識:癸卯五月,抱石金陵寫。
鈐印:抱石之印、往往醉后
題跋:此作品系傅抱石先生夫人羅時慧女士捐獻,乃華山稿中優(yōu)秀作。一九七四年一月廿日,亞明記。鈐印:亞明 說明:
1.附江蘇省國畫院印章。
2.題跋者為亞明(1924-2002)原名葉家炳,別署金陵茶客,室名悟園、覺齋、沙硯居,安徽合肥人。工山水人物,畫山水落筆瀟灑有磅礴之氣。曾為中國美協(xié)常務理事、江蘇省美協(xié)主席、南京大學教授、江蘇省國畫院副院長。
傅抱石,原名瑞麟,自號抱石,江西新喻人。1926年畢業(yè)于南昌第一師范學校,后去日本留學,歸國后在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執(zhí)教。1949年后歷任南京師范學院教授、江蘇省國畫院院長、中國美協(xié)副主席等職。

高山崔巍 墨法淋漓
——賞傅抱石《華山雄姿》
1960年,江蘇省國畫院正式成立,傅抱石任首屆院長,并組織了一場名震藝壇、為期三個月的二萬三千里旅行寫生壯舉。他率領錢松喦、亞明、宋文治、魏紫熙等一行十三人畫壇同仁,足跡遍及六個省份的十幾個城市,瞻仰革命圣地、參觀祖國建設、游覽名勝古跡,并由此大力推動了新山水畫在二十世紀中期的發(fā)展。這一階段也是傅抱石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巔峰時期,他深受“筆墨當隨時代”的感召,將傳統(tǒng)筆墨與現(xiàn)代生活巧妙融合,旨在反映時代面貌、體現(xiàn)生活真諦、關注自然和諧,并留下了諸多令人嘆為觀止的傳世佳作。
10月12日,寫生工作團抵達玉泉院并向華山進發(fā),晚宿莎羅坪道觀,次日經(jīng)十八盤登上青柯坪,飽覽西岳美景。華山此行中,傅抱石的寫生習慣與眾不同,畫作也尤為卓越不凡。錢松喦勤奮不輟,每至一處便勤于打稿;亞明隨時隨地都能發(fā)現(xiàn)華山之美,甚至上廁所也不忘欣賞。傅抱石卻往往只以目視心記,偶爾寥寥數(shù)筆速寫以助記憶。他將所見的山川河流,悉數(shù)深藏于心,待到返回成都賓館才開始動筆。他先飲幾口四川白酒,那抗戰(zhàn)八年在重慶就已熟悉的醇香,令他微醺;繼而點燃香煙,凝神靜思,待到靈感泉涌,便抓起山馬毛大筆,揮灑自如,三兩筆間,畫面主峰便躍然紙上。多年后,黃名芊依然記得那“當其下手風雨快”的創(chuàng)作情景。
傅抱石以斐然之筆,將華山青柯坪的速寫稿化為多幅精彩絕倫的華山圖。如南京博物館所藏《漫游太華》,其第一幅華山圖便已小中見大,令人贊嘆。1961年4月,傅抱石回到南京,對華山圖的創(chuàng)作更是傾注心力,反復推敲,數(shù)易其稿,終成《待細把江山圖畫》。此作真實再現(xiàn)了華山的險峻山姿與雄偉氣勢,自1961年5月在北京“山河新貌——江蘇省中國畫寫生工作團匯報展覽會”展出后,引起極大反響,成為傅抱石后期山水畫中最具影響力的作品之一。
享有盛譽的傅抱石,其晚年經(jīng)常受邀為各類會堂、賓館、機場等建筑繪制大型布置畫,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華山美景也成為其首選的題材之一。1963年3月,在杭州陪同長女療養(yǎng)的傅抱石,應國務院外事辦公室副主任兼中國駐緬甸大使李一氓之邀,為正式啟用尚不足四年的釣魚臺國賓館精心繪制布置畫。他創(chuàng)作了大幅畫作《西岳雄姿》,自題:“一九六三年三月,傅抱石寫于杭州”,至今仍存此地。為創(chuàng)作此畫,他反復推敲,精益求精,同時繪制多件作品,優(yōu)中選優(yōu),最后才挑選出最為滿意者交付。
顯而易見,此幅現(xiàn)身上海嘉禾拍賣的傅抱石《華山雄姿》,構圖、筆墨、意境與釣魚臺國賓館的藏作大同小異,細節(jié)甚豐,無疑是此次創(chuàng)作中一同孕育出的精品。細觀此畫,近山樹林綿亙蜿蜒,遠處山巔云霧繚繞,右側山帶云靄蒸騰興涌,延至遠山,這與釣魚臺國賓館藏《西岳雄姿》如出一轍,只是畫幅略小,儼然為一幅百般錘煉、凝練齊整的正作寫稿。
此幅畫作中,傅抱石以華山西岳為核心,層次清晰。畫中山體崚嶒,云煙滃郁,雜樹橫陳,蒼柏逶迤,傅抱石揮灑自如,將山巒之巔延伸紙外,落筆揮毫濃淡相宜、疏密有致,先勾勒出“大塊”山石的骨架,又以雄渾的豎皴輔以細膩的橫皴,使得山石脈絡分明,墨韻淋漓。與同源作品不同的是,此畫墨色稍為清朗,以淡淡的花青暈染底色,別具匠心,使得畫面更為清潤透雅。畫面點、線、面與水、墨、色交融一體,濃淡相宜,營造出一種雄健恣肆、渾莽恢宏、氣勢磅礴、渾然一體的壯闊意境。
此等杰作,正與傅抱石精湛的筆墨技藝密切相關。傅氏崇尚革新,而立之時留學日本,汲取歷代山水畫精髓的同時,融會日本畫技法,后入四川,受到蜀中壯麗山川的啟迪,開創(chuàng)了具有個人特色的“散鋒亂筆”皴法――“抱石皴”。正如其所說“以為一幅畫應該像一首詩,一首歌,或一篇美麗的散文?!薄氨濉彼赜械捻嵚擅?,使其畫面氣韻生動,自然天成,亦是傅抱石“打破筆墨約束的第一法門”的關鍵所在。
此作品系傅抱石先生夫人羅時慧女士捐獻,題跋者為與傅抱石旅行寫生同行的畫家亞明,來源清晰可靠,宜賞可寶。 63×123.5cm?約7平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