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品信息
備注
款識:“大清嘉慶年制款”六字三行篆書款。 說明:此瓶撇口、長頸、圓腹,下承圈足,造型舒展而優(yōu)雅。瓶身以粉彩滿飾紋樣,口沿及底足處描金,圈足以胭脂紅料繪回紋為飾,瓶腹上下皆以蘋果綠地為飾,色澤靚麗晶瑩,嬌艷欲滴。其上以粉彩繪瓜瓞綿綿及纏枝蓮紋,瓜藤繁茂,蝴蝶翩躚,構(gòu)圖繁縟華麗,畫工復雜而不失嚴謹之態(tài),其紋樣以重復性連續(xù)裝飾為主,但這種裝飾并非枯燥的雷同,而是在諸多細節(jié)處給人別致而考究的觀感體驗,視之妍麗奪目。如甜瓜通過漸變的顏色使之頗富立體感,而蝴蝶則以細膩的筆觸與豐富的色彩顯示出西方繪畫技法的深遠影響,雍榮華貴,氣度不凡,腹部對頭如意狀通腹式開光內(nèi)以白釉為地,其上施粉彩繪九子嬰戲圖。此類器模仿織錦裝裱之畫作,始制于乾隆晚期,至嘉慶年間續(xù)燒。整個畫面置于臨水軒榭之中,遠山深邃而蒼翠,江水潺潺,色彩濃淡相映,將虛實之景由遠及近的自然過度。亭臺及小橋掩映于峻石花樹之間,花木俯仰生姿,婆娑婉轉(zhuǎn),假山奇石立于園中,高低屈曲、任其自然,更兼碧草如茵,曲折闌干。九子嬉戲于其中,庭院中將九童子分為兩組繪制,其中三童子居庭園左側(cè),分別手持萬字飄帶如意、插禾瓶花、雙柿,寓意“萬代如意、平生和氣、事事如意”。庭園一隅,又見綠衣童子手持一笙,頸掛如意金鎖,寓意“一生如意”;身旁見一持蓮童子,寓意“蓮生貴子”。畫面一側(cè),一童子手持如意,兩側(cè)童子手捧戟磬寶瓶,寓意“安居樂業(yè),吉慶升平”。另見半空祥云飄渺,勾欄屋舍嚴整,蒼松遒勁,疊石秀潤,妝點得當,為畫面空間轉(zhuǎn)換增色良多。生動而富于童趣,人物描繪謹遵法度,加彩勾勒之處也細膩精到。整器之裝飾布局采用中國畫式的散點透視手法構(gòu)圖,以平面布局,從不同的角度和視點上進行正面描繪,注重線條結(jié)構(gòu),其中兒童的描繪遵循粉彩傳統(tǒng)人物勾描技巧,即講全身比例,“行七、坐五、跑四、盤三半”,又可體現(xiàn)“孩童無腰”之身段特有特征。在周遭景物線描當中沿用了中國工筆畫的技巧,運用線條的濃淡、剛?cè)?、虛實、粗細、輕重來表達客觀景物的情趣,遠山近水,巒石蒼樹,以線寫形,以形寫神。近景遠景層次豐富,處處如在畫中。但整體色彩的運用又不乏西方油畫那種明麗鮮艷,用色大膽的效果,畫面給人以強烈、醒目的視覺觀感,一派祥和喜慶之景。細觀整器之紋樣及造型風格,帶有濃重的乾隆遺風。嘉慶一朝的制瓷工藝完全承襲了乾隆時期的藝術(shù)風格,尤以早期最為突出。
明清時期則是嬰戲圖的鼎盛期,從簡單的一兩個幼童形象發(fā)展到百多個幼童,幼童神態(tài)各異。嬰戲圖的流行,反映了當時的民眾心理。乾隆以后,瓷器的嬰戲題材明顯增多,畫面也日益豐富,在“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清代紋飾中,嬰戲圖通過對孩童嬉戲場景的生動描繪,表達了人們祈求多子多福、喜慶吉祥的美好意愿。
來源:歐洲重要藏家收藏,Per Rosencrantz、David David-Weill 高:34.3cm
明清時期則是嬰戲圖的鼎盛期,從簡單的一兩個幼童形象發(fā)展到百多個幼童,幼童神態(tài)各異。嬰戲圖的流行,反映了當時的民眾心理。乾隆以后,瓷器的嬰戲題材明顯增多,畫面也日益豐富,在“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祥”的清代紋飾中,嬰戲圖通過對孩童嬉戲場景的生動描繪,表達了人們祈求多子多福、喜慶吉祥的美好意愿。
來源:歐洲重要藏家收藏,Per Rosencrantz、David David-Weill 高:34.3cm